DeepSeek开启时空之门 | 孙中山先生与当代医学生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孙中山先生生平

1886年,孙中山先生怀揣着救死扶伤的理想,踏入博济医学堂(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开启他医学救国之路。

1892年,孙中山先生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以精湛的医术救治无数患者。

1894年,孙中山先生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武学校”就是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声名远扬的黄埔军校;而“文学校”就是国立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的前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为国家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从最初怀揣救死扶伤理想踏入医学殿堂,凭借精湛医术造福民众,到目睹民族危机,毅然弃医从政,踏上革命征程。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栋梁。

孙中山先生的精神,蕴含着医者仁心的大爱,更有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担当,以及面对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坚毅。

20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已离我们远去百年,但先生的精神穿越百年时空,依旧熠熠生辉,始终激励着当代医学生奋勇向前。

 

 

当我们用deepseek与孙中山先生

开启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这位曾以“逸仙”之名行医救人的革命先驱,用一生来诠释“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今日的我辈学子白袍之下,跳动着与百年前同样赤诚的初心——悬壶济世的热忱从未褪色,探索真理的勇气历久弥坚。

 

 

先生曾说:“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是希望我们,能挺膺担当,能果断行动。

 

先生曾说:“非学问无以建设。”

是教导我们要重视学问,要为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先生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是激励我们,即使面临挑战和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

 

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先生您看——

现如今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正谨遵您的教诲,从医学教育出发,致力于健康中国建设,肩负民族复兴使命,放眼人类健康事业,以更高的格局和站位,着力培养兼具精湛医术与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如今的中山医人,从基层义诊到国际学术舞台,从教育帮扶到科技创新,正以“立大志、做大事”的胸怀,秉持“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理念,积极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助力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续写新时代的医学华章。

 

百余年前,青年孙中山放下手术刀,举起革命火炬;百余年后,中山医人接过薪火,以仁心仁术守护苍生。

我们既是历史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缔造者。愿每位医学生都能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化作前行的动力,通过这跨越时空的对话,铭记孙中山先生的初心,向未来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原文链接:“中山医学院”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IgKM8aYxO9O84k0PKhYLfg

喜报!中山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基地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广东省科协、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命名“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5-2029年)的通知,经专家评审并公示333家单位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基地凭借其在推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工作方面的显著成效位列其中。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基地 ——探索生命奥秘,守护公众健康 

深厚的学术底蕴: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的前沿地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基地依托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推动科普与科创两翼齐飞,团队积极筹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基地,以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场地、网站及“MSC奇兵”公众号为主要阵地开展科普宣传。 实验室汇聚了27位顶尖科研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众多国家及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团队在《Nature》《Cell Stem 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承担20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拥有人类干细胞库、灵长类动物实验平台、GMP标准的干细胞生产基地,支撑我校获批5家国家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具有完备的科研设施和体系,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合照

图:MSC奇兵公众号

        丰富的科普内容: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景呈现 基地拥有一支由十多名核心成员组成的科普团队,着力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复杂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从干细胞的起源、特性到临床应用的前沿进展,全方位展示这一领域的魅力。团队通过“MSC奇兵”公众号发布干细胞治疗相关科普推送80余篇,总阅读次数超60000次,关注粉丝数3000余人,并组织多场线下互动深入了解受众的科普需求。 通过定期开展全国科普日“干细胞实验室开放日”、大学生夏令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通识课程,面向医科及全校本科生进行科学普及,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实验室的科研氛围及科研设施,了解干细胞研究的最新动态,激发他们参与干细胞科研的热情。联合广东省医学会举办“学术直通车”(高州行、深圳行)、细胞治疗学会等省级学术讲座,吸引了超过2000名基层医院医疗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参会。近期,团队加强大众科普,设立的“科普中国”科普号一经上线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粉丝的关注和留言,也让团队更加意识到广大群众对干细胞科普的需求。

        科普向未来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它有望为人类带来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新希望。年初,国家已经批准了国内首个干细胞药物上市,干细胞治疗再度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基地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不仅激励了团队加强科普建设的信念,也有助于更好地向公众干细胞科普知识。未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普基地将继续肩负起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扩大科普基地场地实体,增强互动体验,打造全方位的干细胞科普特色平台,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的研学和科普活动。我们相信基地不仅将推动公众认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解除对细胞治疗的误区,同时也期待激发更多的青少年、大学生投身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研事业,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喜报!中山医学院病原生安系教职工党支部入选第五批 “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公布了第五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遴选结果,我校新增3个二级党组织入选第五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30个党支部入选第五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病原生安系教职工党支部入选 “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病原生安系教职工党支部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2019年,原寄生虫学党支部(现更名为病原生安系教职工党支部)获评中山大学首批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样板支部。

 ·2021年,原寄生虫学党支部获得中山大学先进党支部(现更名为病原生安系教职工党支部)。

 ·2022年,由党支部深度参与合作共建的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该基地现为学校和当地有重要影响的思政教育基地。 

·近3年,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结果为好。

·2021年,支部党员负责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1年,支部党员主持的“ 党建+课程思政” 模式的建立与实践获评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1年,支部党员主持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团队”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团队。

 ·2021年,支部书记主持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 

        广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由教育部统一部署开展。自2018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四批次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广东省已连续开展五批次党建“双创”工作。通过以创带建,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此次入选 “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是中山医学院病原生安系教职工党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支部过往工作的高度肯定,也为中山医学院各支部树立了优秀榜样。未来,病原生安系教职工党支部将充分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学院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勇担当、善作为,积极培育创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突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推动党建和业务双融双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陈小舒团队提出了支持X染色体不敏感假设的额外证据

      进化遗传学中的一个著名争议是,是否需要通过剂量补偿来解决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间的基因剂量(X:AA)不平衡问题。ScRNA-seq数据可以从单细胞水平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然而,进行分析之前,必须仔细评估scRNA-seq的固有特性(例如稀疏性等)是否会使哺乳动物的X:AA表达比率产生偏差。

      近日,中山大学陈小舒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题为”Human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data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X chromosome insensitivity but is ineffective in testing the dosage compensation model”的研究论文,对scRNA-seq的固有特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揭示其能否正确检验剂量补偿模型。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模拟scRNA-seq和bulk RNA-seq数据集评估了两种常见的X:AA基因选择策略,即按基因表达水平过滤和按基因表达比例过滤。他们发现这两种策略都会产生夸大的X:AA表达比率,从而人为地支持剂量补偿模型。

      此外,尽管平均表达水平存在偏差,但研究人员发现scRNA-seq数据可用于检测小至10%的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表达噪声的差异,从而能够研究对基因剂量变化更不敏感的基因分布。对Smart-seq2数据的分析显示,与常染色体相比,X染色体的表达噪声增加了10-15%,X染色体上剂量敏感基因显著减少。

 

      总体而言,这些结果强调了在解释scRNA-seq数据时需要非常谨慎,特别是在比较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时,并为X染色体不敏感的假设提供了额外的证据。

      该文章共有两位作者,中山大学陈小舒教授是该文章的唯一通讯作者,团队成员22级陈家璧博士生是该文章的唯一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004

Metabolism | 王蔚东团队揭示胆汁酸膜受体TGR5可调节肾脏ENaC改善高血压

      近年来,盐敏感高血压已成为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盐敏感高血压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盐敏感高血压与肾脏的利钠机制受损有密切关系,肾脏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ENaC)蛋白调节障碍是盐敏感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

      高血压与肝脏功能和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胆汁酸通过受体依赖和非受体依赖形式的参与机体多种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生理功能调节,如代谢调节,抗炎,抗纤维化等。最近王蔚东和李春凌课题组证明了肾脏集合管主细胞表达的胆汁酸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TGR5)激活参与肾脏水的重吸收调节,进而影响血容量和血压。2025年1月,该课题组在经典杂志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发表题为“TGR5 attenuates DOCA-salt hypertension through regulating histone H3K4 methylation of ENaC in the kidney”的文章,进一步揭示了TGR5参与调节肾脏钠重吸收和排出的分子机制,以及干预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潜在作用。

      在DOCA-盐诱导的高血压小鼠,内源性或外源性TGR5受体激动剂石胆酸或INT-777显著降低血压水平,降低肾脏ENaC蛋白和基因表达;TGR5基因敲除明显增加DOCA-盐小鼠血压及肾脏ENaC表达。在肾脏皮质集合管mpkCCD细胞,TGR5受体激活显著抑制醛固酮诱导的ENaC介导的钠内流,降低ENaC蛋白和基因表达。通过对染色体修饰的数据分析,发现ENaC基因转录起始部位存在组蛋白H3第四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4me3)修饰,ChIP-seq分析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显示DOCA-盐小鼠肾脏ENaC基因存在H3K4me3富集,而TGR5激活显著逆转这种富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GR5激活明显降低肾脏组蛋白去甲基酶5A(KDM5A)的表达和活性,提示TGR5可能是通过影响组蛋白去甲基酶5A参与调节ENaC的转录和翻译,从而调节肾脏钠的重吸收,进而影响血压。

      该研究为胆汁酸受体TGR5在盐敏感性高血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揭示了TGR5调控ENaC表达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了解,同时也为肾脏水钠代谢及血容量调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这项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山医学院生理学博士徐龙和病理生理学在读博士吴欣妍,通讯作者还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王蕾博士。

 

原文链接:

https://www.metabolismjournal.com/article/S0026-0495(25)00002-2/fulltext

Molecular Cell | 王金凯组开发基于内源性标记的单分子m6A检测算法揭示m6A在异构体上的复杂性

      真核生物的pre-mRNA能够通过选择性加工形成不同的RNA异构体,这些可变的加工方式包括可变剪接、可变加尾,此外,相同基因也存在可变启动子,从而产生具有不同5’端的RNA异构体。这些种类复杂的RNA异构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然而m6A是否能够选择性地标记这些RNA异构体并不清楚,尤其是不同RNA异构体上的相同m6A位点是否也能够产生差异的m6A修饰?对这一科学问题理解的欠缺主要是由于技术的匮乏。由于现有的m6A检测技术需要对RNA进行打断,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只能读取短序列,因此难以区分不同异构体上的m6A,而第三代测序技术牛津纳米孔测序(ONT)可以通过直接RNA测序(DRS)直接读取全长RNA穿过纳米孔的电流变化来检测m6A修饰。然而纳米孔一次性读取多个碱基的电信号,利用电信号检测m6A需要依赖深度学习模型。因为缺乏大规模的单分子水平的m6A阳性信号,目前的深度学习模型虽然能够准确识别m6A位点,但是难以达到单分子水平的分辨率,依然无法准确地分辨不同异构体上的m6A修饰状态。

      2025年2月7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王金凯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molecule m6A detection empowered by endogenous labeling unveils complexities across RNA isoform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APOBEC1-YTH在细胞内使内源的RNA的m6A附近产生C-to-U突变并进行第三代牛津纳米孔直接RNA测序(ONT DRS),从而通过已知m6A位点附近10~100 nt的C-to-U突变在单分子水平对m6A进行内源性标记,通过半监督学习进行数据清洗后,获得约一百万个单分子水平的5-mer的m6A电信号,训练出一个在单分子水平准确检测m6A修饰的深度学习模型m6Aiso。进而揭示了相同的m6A位点在不同的异构体上也能够通过至少三种不同的机制产生广泛的差异。尤其是在上皮间质转化模型中,TGF-β诱导后,活化的转录因子SMAD3会通过招募METTL3/METTL14/WTAP选择性地促进以SMAD3为启动子的下游RNA的m6A修饰, 从而造成相同基因使用不同启动子的异构体呈现选择性的m6A上调。该研究为理解m6A在异构体上的复杂性以及m6A的选择性调控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研究论文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王金凯教授,其课题组博士后郭文冰、任志军和黄翔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以及中山大学学科交叉团队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abstract/S1097-2765(25)00049-8 

Adv Sci|吕志跃团队揭示天然免疫传感器Zbp1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炎症表型介导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是脑胶质瘤、阿尔兹海默病及脑部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病理环节。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AC)首先由中山大学陈心陶教授于1934年发现并命名,是一种专性入侵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甚至死亡。当前对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治疗为常规广谱抗寄生虫药、抗炎、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效果有限,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患者常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伤。为提升AC所致感染性脑炎治疗效果,亟需进一步阐明其致病分子机制,寻找高效特异的治疗靶点,改善患者预后。

        感染性脑炎以复杂的免疫微环境为特征,髓系单核细胞作为最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之一,介导天然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之间的复杂相互调控。然而,在AC所致感染性脑炎中,髓系单核细胞发挥何种作用及其机制尚不知晓。中山大学吕志跃教授团队于2025年1月24日在中科院一区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1)上发表了题为 “The Innate Immune Sensor Zbp1 Mediat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by Promo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henotypes” 的最新研究。该研究通过转录组芯片、单细胞测序、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等技术,首次揭示了天然免疫传感器——Z-DNA结合蛋白1(Z-DNA-binding protein 1,Zbp1)在AC感染致病的关键作用。

图:Zbp1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炎症表型介导AC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研究团队发现,在AC所致感染性脑炎模型中,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Zbp1表达上调,并通过与RIPK3直接结合,激活RIP3-MLKL信号轴,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M1极化和趋化因子CXCL9与CXCL10的分泌,进而募集免疫细胞并激活CD8+ T细胞及NK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促进AC感染性脑炎的发生发展。而在AC感染的Zbp1敲除小鼠中,巨噬细胞M2型极化增强,凋亡减轻,淋巴细胞(CD4+ T、CD8+ T)浸润及NK细胞毒性显著降低,从而减轻中枢神经炎症反应。

        该研究首次证明Zbp1通过诱导凋亡、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及释放趋化因子,在AC感染引发的中枢神经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寄生虫感染相关的神经免疫互作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不仅进一步阐明了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机制,还为靶向Zbp1-RIP3通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神经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潜在策略,有望通过抑制Zbp1或其下游信号轴,开发出更加精准有效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手段。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吕志跃教授和海南医科大学附属海南省人民医院陈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2019级博士生周洪利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资助。吕志跃教授团队长期从事重要病原感染与免疫调控、药物研究等相关方向研究,欢迎对此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加入。

原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13675

寒假送温暖,年末留温情 | 中山医学院开展寒假留校学生慰问活动

        寒假、新春的脚步临近,为让留校学生感受到新春佳节的气氛和学院大家庭的温暖,中山医学院于1月21日组织开展“寒假送温暖,年末留温情”系列活动,为南北校园的学子们送上假期慰问,致以新春祝福。

        学院党委书记郝雅娟、副书记陈保瑜,本科生辅导员陈锦堂等一行走访南校园大一新生宿舍,慰问2024级留校学生,关心大一新生的适应情况,叮嘱同学们注意假期安全,做好防护工作,守护校园平安;提醒同学们注意劳逸结合;勉励同学们自立自强,追求卓越,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

        学院副院长周家国教授、青年教师辅导员黄二文副教授和刘超副教授、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裕荣、研究生秘书祝文秀、研究生辅导员杨凤琨一行走访北校园硕博研究生宿舍,关心留校研究生的科研、学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了解他们的未来规划;同时祝愿同学们科研顺利,学有所成。与此同时,学院副院长王淑珍研究员,党委副书记王斌、陈保瑜,团委书记丁晓艺,青年教师辅导员潘超云副教授、张东京副教授、沈佳副教授,党政办公室主任及班主任代表朱毅琼,辅导员郑卿元、季晓婷和余卓君,校友秘书关芊璇一行分年级慰问北校园留校学生,与他们亲切交谈,深切关心他们的假期生活与学习计划,鼓励大家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年。

 

        对于在外实习的中山医学子,学院同样牵挂于心,精心准备了新春慰问大礼包,将学院的新春祝福和温暖送到每一位实习学生的手中。这份来自学院的关怀,让同学们在冬日里感受暖阳的炽热,在实习岗位上感受家的温暖情谊,也激励着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迎接新身份的新挑战。
        本次假期,中山医学院将近300名学生留校学习实践或参与科研项目。学院学工队伍将根据学校相关工作要求与安排,联动相关职能部门,聚焦留校学生各类急难愁盼问题,立足岗位职责扎实做好留校学生相关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拉近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谊、增强学院凝聚力。

        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气,喜气洋洋迎新年。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周毅教授团队在大语言模型增强知识图谱补全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数据的迅猛增长和复杂性提升,如何有效整合和推理医学知识,成为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挑战之一。大语言模型因其在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的强大生成与推理能力,在智能诊断、辅助决策及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结构化知识表达方式,可以直观呈现疾病、症状、药物及治疗方法之间的关联。然而,现有知识图谱中普遍存在数据稀疏与关系缺失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因此,开发能够高效推理和补全知识图谱的智能化方法,成为推动精准医学和个性化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近日,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周毅教授团队在人工智能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nformation Fusion(IF=14.7)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S-KGC: A generative subgraph-based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with large language mode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研究工作基于前期研究成果CP-KGC,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成式知识图谱补全框架GS-KGC。该框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子图分割算法,并通过引入已知实体的负样本和邻域信息来增强模型的推理能力。研究发现,GS-KGC不仅能够发现知识图谱中未知的三元组关系,还能够推理知识图谱之外的新实体,生成新的事实。

      这项研究不仅突破了现有模型的性能瓶颈,还进一步推动了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的深度融合。通过集成这些先进技术,医疗行业有望在处理复杂病例、提高治疗效率以及推动个性化医疗解决方案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周毅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方立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2023级博士研究生杨瑞为本文第一作者。周毅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健康医疗信息化与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等相关方向研究,欢迎对此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加入。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6253524006468

中山医学院举行新任干部上岗会

      1月13日上午,中山医学院在广州校区北校园科技楼15楼博济厅举行新任干部上岗会。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潘蓉;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医学院院长匡铭教授,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郝雅娟及领导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等8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郝雅娟书记主持。

      潘蓉副部长首先宣布学校党委关于干部任免的决定,并为李勃兴副院长颁发干部任命书。

      潘蓉副部长在讲话中详细介绍了李勃兴副院长的个人情况,并代表学校党委组织部向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加强政治学习,自觉加强理论武装,着力加强政治担当;二是要提升履职能力,加快熟悉岗位职责和管理职责的要求,把握学院建设发展的全面情况;三是要强化纪律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原则、严于律己、主动接受监督。

      李勃兴副院长在履新发言中表示,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彰显忠诚、以更强的履职能力砥砺奋进、以更坚定的责任意识践行使命。他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将以“三情三行”为准则:怀赤诚之情、行忠诚之举,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始终忠于组织、忠于岗位、忠于师生;怀担当之情、行实干之举,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投入学院建设;怀敬畏之情、行廉洁之举,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匡铭院长代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进行表态发言。他首先感谢了学校党委对学院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学院将坚决拥护学校的任命决定。其次,对李勃兴副院长加入领导班子表示热烈祝贺和欢迎。最后,他表示,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班子成员将精诚团结、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能够引领中大医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