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开启时空之门 | 孙中山先生与当代医学生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孙中山先生生平
1886年,孙中山先生怀揣着救死扶伤的理想,踏入博济医学堂(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开启他医学救国之路。
1892年,孙中山先生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以精湛的医术救治无数患者。
1894年,孙中山先生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武学校”就是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声名远扬的黄埔军校;而“文学校”就是国立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的前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为国家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从最初怀揣救死扶伤理想踏入医学殿堂,凭借精湛医术造福民众,到目睹民族危机,毅然弃医从政,踏上革命征程。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栋梁。
孙中山先生的精神,蕴含着医者仁心的大爱,更有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担当,以及面对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坚毅。
20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已离我们远去百年,但先生的精神穿越百年时空,依旧熠熠生辉,始终激励着当代医学生奋勇向前。
当我们用deepseek与孙中山先生
开启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这位曾以“逸仙”之名行医救人的革命先驱,用一生来诠释“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今日的我辈学子白袍之下,跳动着与百年前同样赤诚的初心——悬壶济世的热忱从未褪色,探索真理的勇气历久弥坚。
先生曾说:“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是希望我们,能挺膺担当,能果断行动。
先生曾说:“非学问无以建设。”
是教导我们要重视学问,要为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先生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是激励我们,即使面临挑战和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
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先生您看——
现如今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正谨遵您的教诲,从医学教育出发,致力于健康中国建设,肩负民族复兴使命,放眼人类健康事业,以更高的格局和站位,着力培养兼具精湛医术与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如今的中山医人,从基层义诊到国际学术舞台,从教育帮扶到科技创新,正以“立大志、做大事”的胸怀,秉持“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理念,积极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助力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续写新时代的医学华章。
百余年前,青年孙中山放下手术刀,举起革命火炬;百余年后,中山医人接过薪火,以仁心仁术守护苍生。
我们既是历史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缔造者。愿每位医学生都能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化作前行的动力,通过这跨越时空的对话,铭记孙中山先生的初心,向未来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原文链接:“中山医学院”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IgKM8aYxO9O84k0PKhYL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