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去做,时间会给你答案”

2025年4月3日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

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

匡铭教授团队牵头的研究

在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

取得重要进展

为肝细胞癌的治疗反应预测

和新型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开发

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Cancer Cell(影响因子48.8)

这是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医学院
 

共建的医工交叉平台的又一重要成果

也是匡铭在肝癌领域攻关的又一成果

 

2025年初,因系列创新成果

匡铭还成功入选“十大医学贡献专家

 

从“站得最远的实习医生”

到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

他说,时间会给你答案

从学生、校友到院长

他说,医生的培养最需要好老师

从篮球、同传到话剧

他说,学习让人获益终身

学一行拼一行

他坚持向着最高峰不断攀登

  宽敞的书桌上,整齐堆叠着最新一期的外文期刊;几乎覆盖了整个墙面的书柜,映入眼帘的都是肝胆外科和高等教育的书籍;衣帽架上,一套熨烫平整的正装旁边还挂着一顶篮球队的周边鸭舌帽;角落还有一幅书法作品、好几座荣誉奖杯;窗外,能看见越秀区高低错落的楼房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隅。这里,就是匡铭的办公室。

  在高校和医院身兼多职的匡铭,总在医院和学校之间“两点一线”。但不管多忙都好,他数十年坚持出诊、上手术。“我的本职是医生。无论事业发展到哪一阶段,临床工作和研究工作都是摆在第一位的。”

 

专注做好每一件事

全身心投入,是匡铭做好每件事的秘诀。

“如果你尝试过为了做一件事情,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忘记了时间,事情做完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过了几天几夜了,你就会明白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匡铭独自在一个上百平米的实验室里忙到凌晨1点钟。“那时是1月份,外面大雪纷飞。周围特别安静,只有实验室机器嗡嗡运作的声音,仿佛只有你与这个世界同在。我就这样向窗外看了足足十几分钟。那一刻,我觉得好像就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追求这种忘我的境界对匡铭来说是一种乐趣,给了他满足感和成就感。

  匡铭攻读硕士期间,肝脏肿瘤消融刚兴起。“肝癌术后复发很常见,而肝内复发的小肿瘤一般都不大,直径一两公分,但那时候靶向药缺乏,开腹手术创伤大,我们就只能寻求其他局部微创治疗手段消除瘤灶。”匡铭解释说,消融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实验中,他在超声引导下把超过100℃的蒸馏水注射到瘤内,看看能否杀死癌细胞。

匡铭在为患者做手术

 

  课题和实验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小,但匡铭不仅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实验当时要研究不同温度的影响,差一度什么效果?差两度什么效果?打到小鼠肝里怎么样?打到大鼠肝里又是怎么样?我就切了几百张玻片来观察变化。”经过无数次反复验证以及临床试验,这次新尝试得出了好结果,“我们发现这个治疗方法效果挺好,也没有什么副作用。”

  匡铭由此发表了有关的文章,有一篇还参与了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我的老师也挺惊喜的。说实话,这个课题的切入点并不高大上,但我想是因为我们专注挖深做好这一个课题,充分研究,所以得到了认可。

  回想20多岁读医时,有几次研究碰到的瓶颈都让匡铭印象深刻。正是专注做好每一件事,让他逐步突破了难题。

 

 

“一开始我没多想着发什么文章,就是集中所有的精神做手头的实验,不去想其他事情。一段时间内能做的东西就那么多,我就竭尽全力把它做好。”

  时间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它没有辜负当时这位埋头做研究的青年。

  近年来,匡铭在Cancer Cell,NELM,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pol, JClin Oncol,Gut,Radi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240余篇。他还曾带领团队主持或参与编写了多部国内外肝癌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他深度剖析复发性肝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为精准防治肝癌复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研发的水循环低杆温微波消融技术,显著提升了肝癌治疗效果。

  因在专业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匡铭连续两年入选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中国肝癌介入十大研究(2次)、国际介入肿瘤峰会唯一“临床创新金奖”、2017年亚洲肿瘤消融年会最高奖“杰出成就奖”等等。 

  2020年3月,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匡铭牵头完成的“精准防治肝癌消融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研究”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肿瘤消融从一开始的瘤内注射灭瘤剂,发展到后来出现的能量消融如射频、微波和纳米刀消融,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治疗小肝癌的根治性手段之一。但匡铭始终记得,自己是从“注射沸腾蒸馏水”这样一个小课题起步的。

 

 

“不用去焦虑时光,也不用担心谁给你评论,你做得好与不好,大家都会知道,只要认真与坚韧,时间会给你答案。”

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中山医名师大家无数,能到这样的环境学习,师从大咖,是非常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1991年,匡铭作为一名七年制全英班新生,走进中山医。除了中间曾到日本留学三年,三十余年来,他已深深扎根中山医,在这里学习、教学、开展临床和研究工作……

  中山医“三基三严”的学风,鞭策着学子不断向前。只有不停超越自我,才能有留下来的资格。那些年,匡铭犹如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不停挤压时间、吸收知识,把自己“卷”到极致。

匡铭参加师生篮球赛

 

  选择方向时,匡铭毫不犹豫选了肝胆外科。“那是我们医院最强的科室之一,能够获得黄洁夫、梁力建、吕明德等一众国内著名大专家的悉心指导,是医学生们梦寐以求的机会。”

  从站得最远的实习医生开始,匡铭用超乎寻常的严苛标准要求自己,一步步走近自己的榜样。

  “我做实习生的时候,什么都学。老师讲过一遍的东西,我会记在本子里、脑海里,不断温习,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匡铭说,他和两三个同学那会儿都是早上4:30起来就待在医院,晚上抢着值守夜班,几乎“住进了医院”。住院医生掌握的一些技能,“近水楼台”的他们,因为有了更多接触时间和机会,上手也比别人要快。

 

匡铭指导学生

 

  交接班时,匡铭还会把办公桌也整理干净,清清爽爽换班。很快,这个一身拼劲、好学谦虚又细心的年轻帅小伙,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科室里第一个被称为“实习住院总”的实习生

  专业领域要力争上游,其他赛道匡铭同样不甘落后,话剧、英语同声传译、日语、画画、播音,都曾尝试过。“身体健康很重要,我们读书那会,学院里经常有各种体育比赛,我特别喜欢篮球。”后来担任中山医学院院长时,匡铭也积极推动体育赛事的举办,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汗水中释放压力、强身健体。

  参与高校工作后,他还大量阅读高等教育有关的书籍,完善知识储备。

 

 

  学习永无止境,要目存高远,保持好奇,才能不断取得进步。“终身学习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医学发展早就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技术日新月异,不及时更新知识库,怎么能教好学生?怎么能治好患者?”

  这也是为什么匡铭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他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积极推动附属一院、中山医学院与美国哈佛麻省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英国卡迪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医学院等国外知名机构以及一些实力强劲的高校深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专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医教研管各方面加强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要多走出去看看,掌握最新的技术,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全力以赴前进。”

 

培养医生,我们最需要好老师

 

“一名合格医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时间。我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医生的培养上,我们最需要的是好老师。”

  匡铭认为,医生是最适合这个角色的。“只有医生才能教育好更年轻的医生或者医学生,我们必须得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匡铭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外科学》的线下教学创新课堂

 

 为推动师资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2017年,匡铭牵头组建了柯麟学社,由基础与临床老师组成整合式课程教学团队,每月举办一次活动,学院老师、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踊跃参加,将基础医学理论课与临床实际需求有机整合,培养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医学拔尖人才。

 

匡铭主持柯麟学社活动

 

  最开始老师之间分享的经验可能从怎么上讲堂,怎么做课件,教什么开始。到今天,柯麟学社逐渐走向国际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山医的一个世界品牌。其中很多活动全程全英展开,吸引了全世界的年轻教师来参加。“这就是面向世界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再回过头来反哺我们的医学教育。”

  而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出发,作为老师的匡铭总是由衷地希望年轻的学生们能够更早接触到医学最新、最真实、最还原的模样。

 

 

他用学自行车来作比喻,“一个人要学了自行车,一辈子就不会忘。但学自行车一开始要摔,等到年纪大了还也容易出问题,所以越早学越好。”

在老一辈“三基三严三早”的医学教育传统上,匡铭结合自己的理念有所创新,先后启动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构建了衔接本科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 “三早四新五融合”的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一体两翼三动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专融合为路径,强化国际化师资培养,全面提升医学生自主培养质量。“三早四新五融合”培养体系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全球年会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在来自108个国家,4300多个参与者的见证下,匡铭作为主要骨干的中山医代表团获得了ASPIRE-To-EXCELLENCE国际大奖,这是中国大陆医科院校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此全球奖项

 

匡铭(左起第3人)作为主要骨干的中山医代表团获颁ASPIRE-To-EXCELLENCE国际大奖

 

 “学生们从第一年开始,就可以到临床来看看他们未来要面对的真实医疗环境,了解什么是机器人手术,大数据怎样应用在医学背景里等等。第二学年学生们就可以开始接受一些基本的科研训练项目。”在匡铭眼里,医学生不光要培养扎实学识,打牢治学根基,还要砥砺品格、锤炼意志。“尽早在临床和科研上接受这样的耳濡目染,可以培养医学生们这种坚韧的意志。”

  匡铭也坦言,在中山医读书期间,他所接受的全英教学为他后来的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也非常注重拓展国际化教育教学,希望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领先的科学研究,师从国内外顶尖的学者,前往世界著名学府交流学习。在他看来,只有与更开放的学习与交流,才能促进医学技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进步。

 

 

“实际上,教育不是送你一条鱼,而是教你怎么织渔网。以前的渔网就是用棉绳织,随着时代变化,棉绳不够轻,可能改用钢丝了,再到现在要用合成材料。材料越来越轻,但你的渔网越来越结实,这捞的鱼就越来越多。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医学教育需要做的事情。”

 

匡 铭

匡铭,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导,现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018年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2018年“南粤优秀教师”,2022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曾获2022年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国际外科、消化科、肿瘤科医师协会Fellow,国际外科学院(ICS)普通外科Fellow,亚太微创介入癌症学院Honorary Fellow,亚洲肿瘤消融协会(ACTA)常务理事,美国外科协会(ACS)会员,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中国区分会副主席。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潘超云课题组联合中山一院妇科刘军秀、李洁课题组揭示卵巢癌盆腹腔转移的代谢调控机制

      盆腹腔转移是卵巢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特异的代谢重编程,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点。2025年4月3日,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潘超云课题组与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刘军秀、李洁课题组,联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A noncanonical role of SAT1 enables anchorage independence and peritoneal metastasis in ovarian cancer》的论文。论文基于系统性代谢限速酶筛选、表观遗传解析、代谢组学、及生化分析等实验,发现多胺代谢酶SAT1(精胺/亚精胺N1-乙酰转移酶1)是驱动卵巢肿瘤细胞盆腹腔转移的关键因素,靶向SAT1是转移性卵巢癌的潜在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525-8

      研究发现,低氧诱导SAT1高表达,而SAT1通过促进肿瘤细胞非锚定生存,进而增强盆腹腔转移。SAT1高表达的癌细胞在恶性腹水中普遍存在。SAT1通过直接乙酰化有丝分裂关键调控基因的H3K27结构域,提升其转录水平,进而保护非锚定的转移细胞免于有丝分裂灾难与细胞死亡。SAT1对H3K27的乙酰化作用,依赖于谷氨酰胺通过还原羧化途径提供乙酰辅酶A。研究还发现,药食同源的天然产物银杏内酯B可有效抑制SAT1活性,显著降低小鼠模型中的转移性肿瘤负荷。 

      2025年2月14日,潘超云课题组还联合刘军秀、李洁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ACAT1-Mediated ME2 Acetylation Drives Chemoresistance in Ovarian Cancer by Linking Glutaminolysis to Lactate Production》的论文,揭示了化疗压力下的卵巢肿瘤细胞通过谷氨酰胺代谢产生乳酸,进而促进DNA损伤修复与化疗抵抗,为化疗抵抗的代谢调控机制提供新视角。

原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416467

      潘超云课题组博士生郑翠苗、卢靖怡,硕士生黄茜是两篇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潘超云教授、刘军秀教授、李洁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资助。动物实验依托于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中山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Circulation Research | 蔡卫斌团队揭示糖尿病心肌损伤中代谢-结构病理联接新机制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 1.48亿,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健康中国 2030”战略带来了严峻挑战。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和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使糖尿病病人寿命延长,原本隐匿或晚发的糖尿病心肌损伤“从幕后走到前台”,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脂代谢紊乱和心肌结构异常是糖尿病心肌损伤的两大典型病理特征,但化学代谢紊乱如何导致物理结构异常、代谢与结构相互偶联并协同促进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的机制尚未阐明。系统解析代谢-结构病理性联接的作用模式与分子机制,有望为糖尿病心肌病精准治疗提供新策略和干预新靶点,为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2025年4月7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蔡卫斌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陈慧教授团队合作在知名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Metabolic Coordination Structures Contribute to Diabetic Myocardial 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代谢流与组学分析、三维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了ACBP通过结合肌小节关键结构蛋白MyBPC3阻抑心肌收缩装置,从代谢-结构病理联接角度阐释糖尿病心肌损伤新机制。

      该团队通过多维度研究体系发现伴有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糖尿病小鼠心脏表现出增强的脂质代谢和受损的超微结构。作者通过分析4个2型糖尿病(T2DM)心肌转录组公共数据集,发现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是糖尿病心肌中上调的重要脂代谢基因。团队构建了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ACBP小鼠(α-MyHC-Cre:Acbpflox/flox小鼠),表现出T2DM诱导的心脏重塑和心功能障碍的减轻。进一步利用13C标记的葡萄糖和棕榈酸进行了同位素标记的代谢流示踪分析,α-MyHC-Cre:Acbpflox/flox小鼠心脏中葡萄糖氧化增强而脂肪酸利用减少,ACBP缺失使糖尿病心肌代谢重编程和代谢补偿改善心肌能量供应。为了进一步探究代谢和结构耦联的分子基础,团队通过Co-IP联合质谱技术发现ACBP与心肌骨架结构蛋白MyBPC3直接结合,高分辨率透射电镜三维重构显示,ACBP-MyBPC3相互作用阻碍了横桥结构的形成,导致粗/细肌丝交联结构减少,抑制心肌收缩。同时ChIP-seq和Luciferase Assay证实,PPARγ-ACBP轴是糖尿病心肌代谢-结构偶联的关键调控通路。

      本研究首次提出“代谢-结构偶联”是糖尿病心肌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糖尿病状态下ACBP可作为同时改善心肌代谢和结构异常的双效靶点,靶向干预ACBP可同步实现心肌代谢重塑(恢复底物代谢灵活性)和结构修复(解除ACBP-MyBPC3病理互作),有望成为改善DCM的潜在治疗靶点。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蔡卫斌教授、谭静副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陈慧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0级博士吴腾(现为孙逸仙纪念医院博士后)和2019级博士黄统生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医学院代谢组平台黄蓬教授团队、生命科学学院电镜平台张勤奋副教授团队、中山医学院科研仪器平台等为本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RESAHA.124.326044 

匡铭院长开讲 | AI赋能医学教育与医疗创新

    3月24日晚,中山医学院院长匡铭教授在新教学楼201教室为全体八年制、2022级本科生带来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与医疗创新——2025两会精神与前沿趋势》的思政课。

匡铭教授向全体八年制、2022级本科生讲授思政课

PART01

两会精神领航:AI成医疗创新国家战略

    匡铭院长为同学们解读了2025年两会医疗科技政策,强调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AI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的部署,结合中山医学院“新医科”建设规划,指出“医学教育必须主动拥抱技术革命,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匡铭教授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通过展示国家卫健委最新医疗AI应用试点数据,匡院长剖析了AI在疾病筛查、手术机器人、智慧医院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分享了自己利用手术机器人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七旬老人实现远程手术的实践经历。院长通过远程手术案例强调,AI不仅是工具,更是医疗创新的驱动力。未来医疗从业者需具备跨学科能力伦理意识创新思维

PART02

院长寄语:如何用好AI做科技创新的“新医者”

    匡铭院长引用“中山医精神”强调:“技术永远是工具,医者仁心才是根本”,并对中山医学子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掌握“医学+AI”双语言能力;二是坚守人文关怀的医疗本质;三是锤炼以临床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本领。

 

PART03

课堂互动:AI技能与学习

    同学们围绕AI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踊跃发言,共同探讨“如何结合医科学业开展AI技能学习?”“AI医疗、文献数据如何辨真伪?”等问题。匡铭院长作为学长引领学生思考讨论,提出可将AI工具融入日常学习,比如用文献分析软件速读论文、检索学习资料,还可以结合临床病例训练诊断模型等。

    这一环节生动展现了“技术工具”“医学本质”的碰撞,匡铭院长最后强调:“会用AI是本领,会审问AI才是核心素养。” 

课堂互动现场

 

 

康乐园里的医学记忆 | 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开讲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3月28日,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郝雅娟以《康乐园里的医学记忆》为题202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共230余名大一同学讲授思政第一课。郝雅娟书记通过百年建筑、医者群像与时代使命的三重叙事,为同学们勾勒出“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精神图谱。

百年医脉:从博济到岭南

    课堂伊始,郝雅娟书记将目光转向历史:1866年,美国传教士嘉约翰创办博济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医教育先河;1886年,青年孙中山在此习医,我们的校园历史厚重、人杰地灵。

    马丁堂的绿瓦上,孙中山“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余音回荡;黑石屋的藤蔓间,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教育救国”的故事徐徐展开……郝雅娟书记以其参编的《康乐红楼——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典范》为切入口娓娓道来,“一所大学就是一部历史,大学的校园就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

 

红楼见证:从文明路到康乐

    “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红砖无声,诉说着文化传承的历史;木棉灼灼,绽放着医学报国的赤诚。康乐园里的一栋栋红楼不仅仅是文物,更是活着的思政课,值得我们去了解探索。郝书记细数中山大学的关键发展历程,讲述建筑里的家国情怀,引导同学们在流淌的历史中燃起关于我们身处校园的自豪感,鼓励同学们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立志做大事。

 

医者群星:康乐园的医学记忆

    屈林宾屋、卡朋特楼、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康乐园里不乏医学色彩。当讲到八大教授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寄生虫学家陈心陶被毛主席三次接见;病理学家梁伯强在显微镜前解析癌症奥秘;儿科医学专家钟世藩在抗战烽火中守护实验室……郝书记强调,前辈们用行动勾勒出了“科学报国”的群像,展示出了中山医人的红色担当。

 

薪火相传:在湾区热土书写新篇

    今日的中大拥有文、理、医等传统优势学科,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全面布局,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多方发力。郝书记激励同学们在如此广阔的平台上要有所敢为、有所作为,努力成为高松校长口中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三力的交响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她希望大家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精神,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并嘱托青年大学生要能够传承红色基因,将“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家国情怀融入到个人的奋斗拼搏之中,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学生心得感想

    郝书记主讲的“思政第一课”,引领着我穿行于康乐园的早期建筑的历史中。康乐园首栋永久性建筑马丁堂,见证了“学术为天下公器”理念传递百年;马应彪以夫人名义捐建的护养院,彰显着华侨捐资兴学的义举……中大人的思政基因化为身边具体可感的建筑,让历史和思想有了温度,让我感知到了中山大学历史里真切的思想力量。

    建筑会老去,但精神的砖瓦在添新。这些承载着无数中大人博学、爱国精神的建筑物既是中大人“博学审问”的见证者,也是我们新中大学子“笃行”新征程的起点: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也将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时刻牢记康乐园前辈们博学审问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白衣作舟,传百年医脉;以青春为炬,践时代担当!

——202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郭佳凝

学生心得感想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珠水潮涌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见到了云山巍峨下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今天的“南天一柱”——中山大学。先驱前辈的名字不仅保存在校史馆,更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今天,北校的红楼与康乐园的绿瓦交相辉映,闪耀着中山大学百年风华正茂的光辉,诉说着中山医人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我们立志传承“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精神,用青春之我回应时代之问,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己、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

——202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郭勤灿

学生心得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新学期郝书记的思政第一课上,陈寅恪先生等大家的生平事迹让我感触颇深。我曾参观他们的故居,他们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令人敬仰。郝书记的讲述生动而详实,让我对先辈们的认知了解更加深刻,也计划深入研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2024级临床医学 刘璨豪

学生心得感想

    听郝书记讲课心潮澎湃,很幸运在中山医学院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医学知识,学院有丰富的科研成果、雄厚的教学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为成为中山医学院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也希望我能在未来为学院建设添砖加瓦。
 

——2024级临床医学 赵  朗

 

 

 

中山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中学习研讨

    3月26日,中山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广州校区北校园科技楼召开集中学习研讨会,专题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院党委书记郝雅娟主持学习,纪检委员吕志跃教授、专职组织员万海峰同志作重点发言。

    吕志跃教授从发展路径、主要内涵等方面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他指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质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廉洁从工作务实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表现主要包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两大类,并详细向大家列举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表现。他表示,学院党委要按照学校部署,认真贯彻、全面落实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督促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万海峰同志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概论》和《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带领大家原原本本读原文、悟原理。他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成败,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充分彰显了全党上下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我们要把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重要抓手。

    中心组成员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深入交流研讨。

    郝雅娟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学院党委已于近期召开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会议,并成立工作小组,我们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行动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做到一丝都不放松、一刻都不停顿,带领全院上下做到不碰红线、不触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动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Mol Cell | 王金凯团队揭示METTL3和H3K27的共乙酰化介导对增强子和启动子RNA m6A修饰的特异性调控

    增强子和启动子区域通常是H3K27ac组蛋白乙酰化所标记的区域,而p300是负责催化H3K27ac的乙酰转移酶。近年研究表明,新生RNA还在染色质上的时候甲基转移酶就开始添加m6A修饰,而增强子RNA(eRNA)和启动子RNA(paRNA)也能够被m6A修饰并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然而这些RNA的m6A修饰如何被选择性地调控并不清楚。

    2025年3月17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王金凯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题为“Spatial control of m6A deposition on enhancer and promoter RNAs through co-acetylation of METTL3 and H3K27 on chromati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发现p300主要在H3K27ac染色质上催化METTL3乙酰化,从而抑制METTL3与METTL14的结合使METTL3脱离H3K27ac染色质,因此特异性地降低增强子RNA(eRNA)和启动子RNA(paRNA)的m6A修饰水平促进铁死亡抑制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激酶PAK2能够通过磷酸化METTL3而促进METTL3的乙酰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铁死亡的发生(如图)。

图:论文所揭示机理的模式图

    该研究提出了“co-acetylation” 这一新概念,揭示了一种通过METTL3和H3K27在细胞内特定空间内共同被p300催化发生乙酰化的方式从而产生交互作用,并介导在不同染色质区域选择性调控m6A的新机制,阐明肿瘤细胞中激酶通过METTL3乙酰化逃避铁死亡的新机制,为通过选择性干预m6A治疗肿瘤奠定了基础。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王金凯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其课题组博士后黄翔、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张洁(现吉首大学老师)、博士后寸益贤、硕士研究生叶美君、博士后任志军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5.02.016

Sci Adv∣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陈俊团队报道Parkin抑制巨噬细胞抗原递呈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因T细胞浸润不足在实体瘤中受限,而巨噬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的核心组分,其功能调控成为关键突破口。该团队前期发现靶向巨噬细胞免疫检查点(如Siglec-9、SIRPα)可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Nature Cancer, 2023; 2024)。因此,重塑巨噬细胞主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将为开发新型免疫联合疗法提供重要突破口

      2025年3月22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陈俊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AMPK-dependent Parkin activation suppresses macrophage antigen presentation to promote tumo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的Parkin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提呈抗原促进实体肿瘤免疫逃逸的功能机制,阐明了Parkin分子的新功能。

      该研究首先通过构建多种小鼠肿瘤模型,发现Parkin敲除小鼠(Park2-/-)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进一步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流式细胞术及TCR测序,并构建了Parkin巨噬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Park2fl/fl-Lyz2-Cre+/-),该研究发现Parkin 敲除增强了TAMs中MHC-I表达和抗原递呈,进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TCR扩增、细胞增殖及浸润,从而控制肿瘤进展与复发。通过对机制的探索,研究者构建了Parkin蛋白点突变的巨噬细胞及巨噬细胞自噬缺陷的条件性敲除小鼠(Atg5fl/fl-Lyz2-Cre+/-),明确了TAMs中AMPK 激活Parkin的E3泛素连接酶活性,调控ATG5依赖性的自噬作用下调巨噬细胞 MHC-I的表达,导致呈递肿瘤抗原不足,削弱了抗肿瘤免疫反应。

      治疗策略方面,该研究发现Parkin敲除的巨噬细胞过继回输可抑制免疫缺陷小鼠的肿瘤进展,表明其独立于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联合PD-L1单抗治疗可协同增强疗效,提示靶向Parkin的细胞治疗具有转化潜力。该研究为开发基于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的新型免疫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该研究阐明了AMPK 激活Parkin通过ATG5依赖性的自噬作用下调巨噬细胞 MHC-I的表达,削弱了巨噬细胞对肿瘤抗原呈递,进而抑制了抗肿瘤免疫反应(图1)。揭示了Parkin作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抑制因子的新功能,其靶向策略能够促进巨噬细胞活化T细胞从而抵抗免疫逃逸。

图1. 机制示意图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后王馨语、博士毕业生李懿逸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陈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廖静教授及博士后王馨语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及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该研究得到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蔡卫斌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欧娟娟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余迪教授,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Edward Fon教授、Jean-François Trempe教授的大力协助。动物实验依托于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中山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原文链接:doi.org/10.1126/sciadv.adn8402

百年医学殿堂,邀您共谱新章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5年人才见面会——北京站

日程安排

3月20日 19:00-21:00

清华大学 职业发展中心东风汽车厅

3月21日 19:00-21:00

北京大学 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

 

单位介绍

        百年杏林,医脉流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肇始于1866年博济医学堂,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是孙中山先生医学启蒙与革命思想萌芽的摇篮。学院坐落于广州市中心的越秀区,与多家高水平直属附属医院形成医教研协同创新集群,临床资源密度居华南之首。依托设备先进、高度共享的校级医学公共技术平台,学院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随着科研大楼集群的全面启用,中山医学院现面向全球诚邀医学创新人才,共筑大湾区医学科技创新高地。

 

为什么选择广州?

        广州,这座兼具悠久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凭借强大的科研资源、领先的产业生态和创新氛围,广州吸引了无数海内外优秀人才,是成就事业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之地。

  • 创新发展高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广州是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的汇聚地。这里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创新平台,为您提供追求事业突破的广阔舞台。
  • 优越生活品质:广州以温暖宜人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亲民的消费水平著称,被誉为“花城”。在这里,您可以畅游珠江、品尝粤菜,享受事业与生活的完美平衡。
  • 医疗与教育保障:广州的医疗体系和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前列,为科研人员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教育条件,解决您的后顾之忧。

     

为什么选择中山医学院?

        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领军机构,中山医学院为学术科研和人才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平台。

  • 可持续发展的沃土:学院建有先进的医学公共技术平台和科研仪器中心,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为跨学科创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近两年获得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彰显科研实力与成才环境。
  • 优厚的薪酬与待遇:学校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学院为新加入者额外提供配套科研经费。学院支持教研系列教师校内双聘,为学术发展创造更广阔空间。涵盖幼、小、初、高的附属学校资源,教育质量名列全省前茅。
  • 临床资源与地理优势:学院位于广州市中心,与多家高水平附属医院毗邻,临床资源丰富,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紧密结合,是医学研究的理想之地。国际合作平台:学院与多所国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紧密合作,为您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化发展机会。

     

学科现状

★基础医学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第二周期

★基础医学学科评估为A类学科

★基础医学和法医学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

★基础医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和拔尖学生2.0基地

 

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师资队伍

        学院下设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组织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系、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系、药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法医学系等八个基础医学系。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师资和研究队伍,其中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等54人次,部省级等人才项目73人次。

 

招聘学科方向

★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

★生物安全

★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

★脑科学

★基础免疫学与免疫治疗

★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

★慢性炎症与代谢性疾病研究

★组学与医学信息大数据分析‍‍

★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机制及防治研究‍‍‍‍‍‍‍‍‍‍‍‍‍‍‍‍‍‍‍‍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型)

 

聘任岗位

教研岗教师

1.长聘教授(教授二级/三级岗位)

        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在人才培养或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标志性重大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突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2.长聘副教授(教授三级/四级岗位)

        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人才培养或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创新性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具有保持本学科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能力;成为本学科领域独立学术带头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3.预聘副教授(副教授一级/二级岗位)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或学术研究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具有成为本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或优秀学者的发展潜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4.预聘助理教授(副教授二级/三级岗位)

        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取得较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学术发展潜力较大。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教学型教师

1.教学型教授

        应热爱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获得教学型副教授职务满5年,或教学型副教授与教学研究并重岗副教授职务合计满5年,教育教学效果好,在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从校外引进教学型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50 周岁。

2.教学型副教授

        应热爱教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讲师职务满2年,或讲师与助理教授职务合计满2年,能较好地承担重要基础课或公共课的教学,完成要求的教学工作量。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有较好的成果。从校外引进教学型副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3.教学型讲师

        应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热爱教学,有较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承担重要基础课或公共课的教学。从校外引进讲师,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博士后

        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熟悉高等教育规律,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情况,具备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国内外优秀博士。

        逸仙博士后项目:满足科研博士后的申请条件,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经历,或博士学位所属学科为业内公认的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老师、朱老师

电话:8620-87332129

邮箱:zsyrs@mail.sysu.edu.cn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大院

网址:/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