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园里的医学记忆 | 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开讲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3月28日,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郝雅娟以《康乐园里的医学记忆》为题202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共230余名大一同学讲授思政第一课。郝雅娟书记通过百年建筑、医者群像与时代使命的三重叙事,为同学们勾勒出“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精神图谱。
百年医脉:从博济到岭南
课堂伊始,郝雅娟书记将目光转向历史:1866年,美国传教士嘉约翰创办博济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医教育先河;1886年,青年孙中山在此习医,我们的校园历史厚重、人杰地灵。
马丁堂的绿瓦上,孙中山“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余音回荡;黑石屋的藤蔓间,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教育救国”的故事徐徐展开……郝雅娟书记以其参编的《康乐红楼——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典范》为切入口娓娓道来,“一所大学就是一部历史,大学的校园就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

红楼见证:从文明路到康乐
“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红砖无声,诉说着文化传承的历史;木棉灼灼,绽放着医学报国的赤诚。康乐园里的一栋栋红楼不仅仅是文物,更是活着的思政课,值得我们去了解探索。郝书记细数中山大学的关键发展历程,讲述建筑里的家国情怀,引导同学们在流淌的历史中燃起关于我们身处校园的自豪感,鼓励同学们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立志做大事。

医者群星:康乐园的医学记忆
屈林宾屋、卡朋特楼、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康乐园里不乏医学色彩。当讲到八大教授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寄生虫学家陈心陶被毛主席三次接见;病理学家梁伯强在显微镜前解析癌症奥秘;儿科医学专家钟世藩在抗战烽火中守护实验室……郝书记强调,前辈们用行动勾勒出了“科学报国”的群像,展示出了中山医人的红色担当。
薪火相传:在湾区热土书写新篇
今日的中大拥有文、理、医等传统优势学科,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全面布局,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多方发力。郝书记激励同学们在如此广阔的平台上要有所敢为、有所作为,努力成为高松校长口中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三力的交响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她希望大家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精神,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并嘱托青年大学生要能够传承红色基因,将“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家国情怀融入到个人的奋斗拼搏之中,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学生心得感想
郝书记主讲的“思政第一课”,引领着我穿行于康乐园的早期建筑的历史中。康乐园首栋永久性建筑马丁堂,见证了“学术为天下公器”理念传递百年;马应彪以夫人名义捐建的护养院,彰显着华侨捐资兴学的义举……中大人的思政基因化为身边具体可感的建筑,让历史和思想有了温度,让我感知到了中山大学历史里真切的思想力量。
建筑会老去,但精神的砖瓦在添新。这些承载着无数中大人博学、爱国精神的建筑物既是中大人“博学审问”的见证者,也是我们新中大学子“笃行”新征程的起点: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也将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时刻牢记康乐园前辈们博学审问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白衣作舟,传百年医脉;以青春为炬,践时代担当!
——202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郭佳凝
学生心得感想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珠水潮涌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见到了云山巍峨下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今天的“南天一柱”——中山大学。先驱前辈的名字不仅保存在校史馆,更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今天,北校的红楼与康乐园的绿瓦交相辉映,闪耀着中山大学百年风华正茂的光辉,诉说着中山医人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我们立志传承“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精神,用青春之我回应时代之问,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己、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
——202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郭勤灿
学生心得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新学期郝书记的思政第一课上,陈寅恪先生等大家的生平事迹让我感触颇深。我曾参观他们的故居,他们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令人敬仰。郝书记的讲述生动而详实,让我对先辈们的认知了解更加深刻,也计划深入研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2024级临床医学 刘璨豪
学生心得感想
听郝书记讲课心潮澎湃,很幸运在中山医学院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医学知识,学院有丰富的科研成果、雄厚的教学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为成为中山医学院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也希望我能在未来为学院建设添砖加瓦。
——2024级临床医学 赵 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