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坚定潜行 ——中山医黄蓓晖校友寻访录
百年荣光,桃李芬芳。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生从中山医走出,积极投身祖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赓续中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本期让我们与黄蓓晖校友“面对面”,共同见证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校友介绍

黄蓓晖
中山医学院2004届毕业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
现任第二届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秘书
第一届广东省健康管理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第一届老年医学分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各种血液系统常见疾病诊治
尤其在浆细胞疾病领域有较深造诣
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文献
担任中山医学院诊断学课程教学老师
医路漫漫,当我还是医学生

谈及大学时光,黄老师坦言,那段青葱岁月就像是尘封在记忆中的画卷,每每打开总会有新收获。当她还是医学生时,每天也如我们一般预习、听课、复习;闲暇时还会走出校园、走向自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强调,医学生不仅要深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毕竟没有一个病人的病例会和书本上的描述一模一样。她还鼓励年轻学子们多多接触临床,学会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因为医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学科。
医者如光,当医学生成为医生
谈及临床工作,黄老师说到:“我平时的工作主要包括临床、科研和教学三部分。当一名医生,一点都不轻松,但会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
关于印象深刻的事情,黄老师提起第一次值班的经历,这次经历让她深刻反思了医患关系。她认为,医生需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但也要在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医者仁心,修身齐家医病人
在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上,黄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工作与家庭是人生的两个重要支柱,需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根据追求的目标以及个人的情况动态调整两者的平衡。年轻时期,精力比较充沛,重心会更偏向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会意识到家庭是心灵的港湾,也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家庭的经营与家人的陪伴也很重要,慢慢微调,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状态跟生活状态。
医路道阻且长,愿收获丰硕果实
对于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黄老师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临床经验,为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读研方向选择
黄老师认为,选择读研方向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她为例,她喜欢推理分析,喜欢看悬疑推理类小说、电视剧和电影,而血液科的工作恰好充满复杂的分析,因此她选择了血液科。
2.评估自己的动手能力
黄老师建议同学们要评估自己的动手能力,根据特长选择合适的科室。如果动手能力较强,推荐考虑外科或妇科;如果觉得自己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则更推荐内科。
但是内科的不同分支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血液科,每天需要分析病人的各种血液指标和检验单,其中涉及大量逻辑推理;而心内科和呼吸科,则需要更多的操作技能,心内科还对反应能力的要求高。
3.科研能力
黄老师特别提到,未来不管是从事临床医生还是医学研究,都需要具备科研能力。建议同学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接触科研工作,积极参加临床研究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了解临床研究的过程,为日后打下基础。
队员感言
一、特别开心有这次跟黄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她和我们分享了很多日常工作内容,鼓励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科研方面,她也建议我们在本科期间多接触实验,锻炼自己做实验的能力,培养自己写文章的思维和能力。
通过交流,我深刻地认识到医者情怀:“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个病例 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守护这些生命正是我们要做的。”常行常为,不断积累,在从医道路上,不断坚定前行。
二、通过本次校友寻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一线临床医生的工作内容及主要任务,对于医院常规工作的开展模式也有了一定认识。黄老师还对我们未来的学习、科研生活乃至工作给出很多实质性建议。作为临床医生,黄老师的临床工作、科研任务与教学任务都十分繁忙,但她在谈及工作时充满对这一份职业的热爱。我们要向黄老师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山医精神,成为优秀的医生,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结语
在本次校友寻访之旅中,我们荣幸地探访了杰出校友黄蓓晖医生,切实地感受到她身上承载的中山医精神和职业担当,领略到一位医者的专业技能和高尚风范、一位师者的无私奉献和伟大情怀。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如黄蓓晖校友这般优秀的医者、师者不断涌现,继续在医学领域深耕细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在教育领域勤勉耕耘,为培养更多卓越的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原文链接:“中山医学院”公众号:铿锵玫瑰,坚定潜行 ——中山医黄蓓晖校友寻访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