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周 | 学院支部联合举办 “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成长成才之路分享沙龙

发布人:管理员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优异成绩献礼百年校庆,积极响应学院党建活动周的号召,2024年9月27日,中山医学院组胚细胞系师生第一党支部、组胚细胞系师生第二党支部和人解生理系师生党支部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老师在科技楼15楼博爱厅,顺利开展了“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成长成才之路分享沙龙。活动由组胚细胞系师生第一党支部书记丁英教授主持,各支部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交流。本次活动的特邀主讲嘉宾为国家杰青获得者王继厂教授。

  王继厂教授生动讲述了他的科研成长之路。王教授本科和硕士阶段均就读于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期间对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留意科研思维的训练,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让他感受到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性。硕士期间的开创性课题让他经历了很多挫折,但他不断摸索和改进实验技术,坚定信念,朝着目标奋进。这些也为他之后前往德国求学打下了坚实基础。王教授博士阶段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不论是国外生活的难以适应,还是干细胞研究的种种困难,都不能改变他热爱科研的初心。座谈过程中,王教授寄语在座研究生:“当导师支持你去做探索性科研时,要抓住这个机会多学东西”,“学生要与导师多沟通多交流,互相建立起信任”,“与人为善的过程中要保持住自己的性格和原则”,“遇到自己难以做决定的问题时,多请教有经验的导师或长辈”等等。

  现场师生踊跃向王继厂教授请教,提出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困惑。

  人解生理系师生党支部书记向秋玲教授表示听了王继厂教授的求学科研之路受益匪浅,同时她深切感受到老师和学生是互相成就的,也提出培养研究生的困惑——课题方向由导师提出好还是研究生自己思考提出好。王教授解答道:导师会更有经验,提出的想法会具有可行性,但是学生独立思考会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4级博士研究生黄亮同学向王继厂教授请教克服科研困难的方法,如何快速平稳度过科研迷茫期。王教授以自身为例,讲述博士期间诱导人源iPS细胞一直失败,但在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探索,修改实验方案与技术,最终取得成功。

  作为党外人士的赖碧琴副教授提出:作为科研工作者,如何拥有面对艰难险阻的韧性?王教授认为,就他个人而言,他习惯按照最坏的情况去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最近AI发展很快,在某些方面可能取代以前由真人完成的工作,这时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前做好准备。

  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贝宁向王教授请教怎样提高科研思维能力。王继厂教授认为,每个人的思维培养方法都不一样,但因果推断的方式可能适合大多数人,例如看文献时根据题目和摘要内容先思考自己是作者的话会如何做这个课题,再与正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列出哪些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哪些是作者没有思考到的地方。

  王教授循循善诱,为师生做出细致生动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最后,支部书记丁英教授总结了本次活动,她呼吁老师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要有长远的计划和不断学习探索的精神,积少成多,最终厚积薄发、实现初心!

  本次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的交流会,也是一次关于“培养党员青年科学家”的生动实践课。通过青年科学家自身科研经历的分享,广大师生党员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初心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面对科研挑战,迎难而上、不畏险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