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血防历史,续光荣传统——中山医学院病原生安系教工党支部组团赴江西余江开展血防文化调研学习

发布人:管理员

  2024年7月11至12日,为进一步加强“陈心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血防故事,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安系教工、研究生党支部,医学实验与英语教学教职工党支部,长学制学生第三党支部和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党支部共14名师生代表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与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第一党支部、余江血防站开展联合党日活动。

  余江曾经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综合防治成功消灭血吸虫病,树立了我国血防工作的第一面红旗,形成了“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余江血防精神。

  12日上午,联合党日活动调研的第一站是中国血防精神的发源地——蓝田宋家村。宋家村曾经是血吸虫病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出医务人员进村开展血吸虫病调查、治疗和血防宣传工作。经过努力,宋家村于1958年率先在全国消灭了血吸虫病。从此,村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生产不断发展,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8年,江西省鹰潭市委还专门在此建立了红旗(干部)学校,宣传和弘扬血防精神。宋家村也成为了血防文化教育的现场教育基地。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师生代表们认真聆听了有关当年查病灭螺送瘟神的故事,亲身感受到了蓝田宋家村从昔日艰苦荒凉到今日美丽宜居的巨变,深刻感悟了独特的血防精神。

  红旗学院陈云飞院长也全程陪同参观,并介绍了红旗学院的培训项目。当了解到中山大学建有“陈心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后,他表达了与基地合作的意愿。在交流过程中,吴忠道教授向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原副所长曾小军主任医师和陈云飞院长提出了成立全国血防纪念馆联盟和举办“血防精神”研讨会的建议。

  随后,大家前往中国血防纪念馆参观。1958年,余江县率先在全国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这一壮举被《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道,毛泽东主席阅读后,夜不能寐,写下了光辉诗篇《送瘟神二首》。 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余江血防纪念馆于1978年落成,并于2018年升级改造为中国血防纪念馆。这座座落于现鹰潭市余江区果喜大道的纪念馆,不仅是“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更是血防文化的研究中心和血防精神的传承基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深入了解了余江人民战胜血吸虫病的峥嵘岁月,从“视”“听”“悟”多维度亲身感受着中国血防文化的深厚底蕴,真切地感悟到中国疾病防控伟大实践的成果。当看到陈心陶教授的照片和介绍时,大家心情特别激动,更为中山大学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到无比自豪。 

  12日下午,中山医师生党员来到余江无蚊村,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勘察村容村貌,了解无蚊村的历史和“无蚊”的传说。通过对村内各类蚊虫孳生地进行细致摸排,我们对该村的蚊虫孳生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将相关情况向当地主管部门作了汇报。

  一次情景追忆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赓续传承就是一次砥砺前行的动力。通过此次联合党日活动,中山医学院团队成员重温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光辉历史,更在实地调研中深刻领悟到了血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