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选择题:张松学长交卷啦!
青春选择题:张松学长交卷啦!
药理病生系第二研究生党支部 “谈理想,树信念”系列活动
为了引导同学们树立多元职业价值观,拓宽人生选择视野,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药理病生系第二研究生党支部于2025年3月20日在科技楼701课室举行“谈理想,树信念”职业规划分享活动。活动由党支部书记黄潋滟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万海峰同志,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保瑜、学工办杨凤琨等出席,近40名研究生参加。
01 厚植家国情怀,破题职业选择困境
当“内卷”、“高薪”成为年轻人择业的关键词,一位博士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回到家乡四川,扎根基层,用所学反哺故土。本次活动邀请中山医学院2022届校友、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达州市基层工作者张松学长,讲述他“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成长故事,用亲身经历诠释“职业选择无界限,家国情怀有担当”的信念。

02 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活动伊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保瑜致辞,他表示,校友张松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面对毕业季的迷茫与焦虑,同学们应胸怀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需求中,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中山医学子始终秉持“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精神,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篇章。
03 选择基层,践行服务西部家乡的承诺
党支部书记黄潋滟教授详细介绍了张松学长的成长轨迹:张松,中共党员,四川万源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2022年通过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考试,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

博士毕业前夕,张松学长放弃高校科研、医院等机会,毅然选择参加选调生考试。他曾经说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目的不是离开家乡,而是学有所成后回来建设家乡。面对外界对于“博士当选调生是否大材小用”的质疑,张松学长始终以初心作答:“如果连我们都不愿回来,谁又会来建设家乡?” 他坦言:“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最需要知识与技术的地方。”2022年入职后,张松学长主动申请下沉乡村,担任村支书助理,用实际行动践行建设家乡的承诺。

在驻村开展植树节活动;为开展创文工作,在某社区进行卫生垃圾大清理
04 扎根西部,把科研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大地上
张松学长和我们分享道,在基层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不论是在达州市卫生健康委的各个科室中,还是在村支书助理的工作中,他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怀揣建设家乡的初心和满腔热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将科研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大地上。最后,张松学长寄语学弟学妹们:永葆感恩之心、坚守服务热忱、勇争行业一流、书写无悔人生!

05 薪火相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中山大学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万海峰同志对张松校友的基层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优秀校友张松博士用行动证明,学术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论文发表,更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改变乡村的力量。不忘初心、扎根农村、服务人民,同样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请同学们向学长学习,在职业规划上结合个人志趣,以多向思维实现人生抱负。”同时万海峰同志还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支部组织生活的创新形式;鼓励支部“要继续积极探索将师生党建与学生校园生活、职业规划指导等内容深度融合的活动模式,不断丰富支部活动的内涵”。祝愿同学们能在未来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以张松校友为榜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但关于“理想与信念”的思考仍在延续。正如张松学长所言:“家乡或许不够繁华,但如果我们都不回来,谁来改变它?”张松学长用他的个人成长经历,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站在多高的平台,而在于脚下的土地因你而改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论文写进绿水青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