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博士毕业的他说:“中山医助我塑造职业精神” ——中山医徐晔校友寻访录
百年荣光,桃李争芳。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生从中山医走出,积极投身祖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赓续中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医魂薪火相传。在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本期让我们与徐晔校友“面对面”,共同见证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校友介绍

徐晔
中山医学院2015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
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科主治医师
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医疗美容科主任
担任中华整形干细胞转化应用专业学组委员
中华整形面部年轻化专业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美容外科分会委员
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协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项目1项、市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项目1项。发表文章30余篇,包含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一作单篇SCI影响因子最高19.9分,专利7项。
曾荣获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及南京市先锋90后、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中国医生》纪录片跟拍医生之一。坚持健康科普,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均有百万粉丝,致力于科普医学相关知识。
回首与传承:“我为白大褂的信仰拼过命”
回首在中山医的八载春秋,徐晔师兄心怀感恩,因无数的医界先辈坚韧不拔与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深地流淌在他的骨血中。

当被问及从事临床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时,徐师兄回忆起他曾直接用嘴帮助一个烧伤病人从气管吹气的经历。他回忆道,曾有一次手术到晚8点,他刚回到病区就遇到抢救。患者吸入了大量浓烟且大面积烧伤,血氧饱和度断崖式下降,脸色从有点通红到绛紫再到铁青,最后患者不住地颤抖痉挛——这是窒息的表现。没时间考虑,他冲过去拔出气管套管,瞬间喷涌出很多痰液和分泌物。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患者脖子里吹,直到看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数值一点点地回升,皮肤颜色逐渐恢复到红润为止。徐师兄说,他永远都忘不了那个患者颤颤巍巍地想要抓住他的手。“曾经有一个问题是,你这辈子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我现在可以说,我为白大褂的信仰拼过命。”
这件事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在中山医读书时,徐师兄曾听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一名患者的吸痰器出了问题,一位护士长老师亲自用嘴为患者吸痰。那个故事深刻其心,中山医前辈老师们的无私与责任精神深深触动着他,正是有了前辈们的指引,在患者面临危急之际,他总能迅速而妥善地应对。
“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徐师兄一直在践行着北校园红楼上的楹联,它见证与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医生的使命与初心,这是从中山医走出来的医学生心中永恒的誓言。“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一种责任与使命感油然而生”,徐师兄在谈起中山医带给他的影响时坦言道。

职业道路的选择:从脊柱外科到整形烧伤科
骨科优秀毕业生徐晔师兄,在职业生涯的起点选择了跨界,投身整形烧伤科领域。学生时代,他专注于骨科中的脊柱外科方向,可当他真正走进科室、走进手术本身,却发现个人特质与高强度体力的脊柱外科手术要求不甚契合。相反,他对需要精细操作的整形烧伤科有着更深厚的兴趣,并最终决定追随内心,开启新的医学征程。
得益于中山医对临床的重视,他能够在各个科室轮转学习。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引领下,他不仅能切实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能找寻到真正喜欢的领域。
回首职业道路的选择,或许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科室,但一定要勇敢地去做尝试,反思特质,遵从内心,方能在医学的广阔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医学科普“治未病”:从不起眼的色素痣开始


拍摄完《中国医生》纪录片后,徐师兄声名大噪。突如其来的高关注对他而言是困扰,同时也是机遇。截至2024年8月,徐师兄已经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积累百万粉丝,持续地更新医学科普短视频、传播健康知识。

在医学科普的过程中,令徐师兄感触最大的是黑色素瘤的科普。黑色素瘤高度恶性且极易扩散,一旦患上生存率极低。但从色素痣演变为黑色素瘤,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我们的身体也会散发出不少信号。
2020年,徐师兄在微博上发布了几篇关于黑色素痣演变成黑色素瘤的微博,提醒大家自查,顿时在网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大家纷纷检查自己是否有黑色素痣,并拍照发到网上,展开一场全民筛查。这样的医学科普与中医里的“治未病”观念相似——只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并定期展开疾病自查,就能规避不少健康风险,防病治病于未然。在被问及网络关注度能带给他哪些机遇时,徐师兄谈到:“网络热度有利于年轻医生快速形成个人特色。通过展现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帮助到大家什么,来对标相应的患者人群,帮助他们解除病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医疗水平。”而且,网络也给他提供了一个发声渠道。
“你可以在网络给大家科普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健康生活方式,或向大家科普情绪管理等内容,持续输出这样的健康观念,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期盼与寄语
最后,徐晔师兄为中山医的师弟师妹们送上最诚挚温暖的祝福:
1、在求学之路上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地休息与放松。要记住,学习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更为关键。
2、学会追求精神幸福感同样重要。徐师兄强调,医学领域浩瀚多元,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其他相关领域,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一旦发掘个人热忱所在,便应全心投入,矢志不渝地追求。唯有在热爱的事业中耕耘,方能真正领略幸福与满足的真谛。面对未来,大家难免会感到焦虑和恐慌。但请相信,这些情绪都是暂时的。与其被焦虑所困,不如脚踏实地地前行。专注于当下,努力提升自己,就一定能不断进步。
3、学会豁达,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人生的道路本就崎岖不平,但只要怀着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为中山医的前辈,徐晔师兄表示他深深地为我们感到骄傲,并相信,凭借我们的智慧、勇气和努力,未来一定能在医学的道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扬世纪中大精神
寻校友足迹
听在校回忆
聊成长经历
谈人生感悟
展优秀校友风采
为世纪华诞献礼!
让我们一起
向优秀校友学习!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
@中大校友 @中山医校友
您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还好吗?
我们期待听见您的故事!
(原文链接:“中山医学院”公众号:25岁博士毕业的他说:“中山医助我塑造职业精神” ——中山医徐晔校友寻访录)